close

  中新網呼倫貝爾8月31日電 題:內蒙古戶改將起步 草場使用權問題待破解
  作者:常安
  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牧民楊俊,主要的收入是依靠打草發展牧業。記者談及國家最近出台了戶籍改革的政策時,他便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家的草場會有變化嗎?
  最近幾日,55歲的楊俊一直沒閑著。每年這個時節,當地的牧民都會打草以便為過冬的牛羊儲備飼料,多餘的草會被賣出去,這也成為楊俊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作為牧民,每家每戶都會享受國家的補貼政策。楊俊說,“國家給補貼,已經禁牧的草場每畝補助9.6元,沒有禁牧的補貼2塊多。”
  每年依靠打草和畜牧為主要收入的楊俊擔心,如果自己更改為城鎮戶口,自家的利益該如何保障。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孫學力也提出了相似的疑問:對於內蒙古地區的戶籍改革,應該考慮的是牧民的草場使用權問題。
  據內蒙古農牧業廳公佈數據顯示,內蒙古2005年全區草原總面積超過8000萬公頃,可利用面積6818.0萬公頃,承包到戶面積5037.7萬公頃。
  如此廣闊的草原面積以及豐富的草場資源,造就了內蒙古地區龐大的逐草而棲的牧民群體。面對戶籍改革環境下的牧民,孫學力說,牧民都和農民一樣享受著農村人口的各項待遇,比如養老和醫療。現在主要考慮的就是土地產權問題。農民和牧民的不同之處在於,很多城鎮附近的農民由於距離城鎮比較近,很多都被很自然的城鎮化了。但是像牧民的草場一般距離城鎮都比較遠,所以牧民的草場考慮的問題還很多。
  值得關註的趨勢是,牧民楊俊的幾個兒女如今已經都在城市裡生活安家,而像楊俊一樣的家庭在當地還有很多。顯然,年輕一代的農牧民更願意“走出去”在城市裡生活。
  記者瞭解到,1958年中國建立起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為農村人口到城市就業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很多農牧民有更多的機會到城市裡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工作。在時代和歷史條件的驅使下,戶籍改革成為“時間方面、條件方面都非常成熟”的必然選擇。
  在內蒙古農牧業廳公佈的文件中指出,2013年全區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成為自治區農牧業發展的最大亮點和農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農牧業產業化企業為農牧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提供了便利條件,2013年有近39萬農牧民在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就業。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也曾在受訪時表示這種趨勢的出現與時代發展不無關係,他說:“原來的一家一戶一畝三分地的模式現在已經和我們市場消費對農產品的需求、農業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的進展不匹配了。”
  農牧區專業化生產方式的演變以及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都在促使更多的勞動力涌向城市,這種趨勢下的各種問題也層出不窮,如同孫學力研究員提出的疑問:土地問題應該考慮,而農牧民進城之後的一系列問題也很多。(完)  (原標題:內蒙古戶改將起步 草場使用權問題待破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pwyebjjxvax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